0854990001963
LPO0094
【倫敦愛樂官方檔案系列94】
哈德利希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拉羅:西班牙交響曲
Augustin Hadelich plays Tchaikovsky & Lalo
★弦樂雜誌The Strad樂評:兩首協奏曲傑作的完美現場演出。
◆簡介:
本輯是「浴火重生」的小提琴家奧古斯丁‧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2015、2016連續兩年受邀在倫敦皇家節慶廳的演出實況,由目前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指揮家瓦西里.佩特連科,以及麥亞‧威爾貝爾帶領倫敦愛樂為他伴奏。佩特連科甫於今年(2017)三月來台演出,愛樂者可以在我們粉絲團「雙木林唱片Lin's Music」找到他的簡介,不再贅述。在此讓我們將重點放在小提琴家奧古斯丁‧哈德利希身上,這位因為燒傷而晚了許多年才在樂壇發光發熱的音樂家。
哈德利希1984年生於義大利,父母都來自德國。兩個哥哥分別學大提琴和鋼琴,哈德利希五歲時開始隨務農的父親學小提琴,父親是位業餘大提琴家。就這樣非正規的學著小提琴,偶爾有小提琴家的大師班在他居住的托斯卡尼鄉間附近,他就會去參加。這些小提琴家包括烏托‧烏義(Uto Ughi)、Christoph Poppen、Igor Ozim、Norbert Brainin等。這位才華洋溢的小提琴神童慢慢有了知名度,他也彈鋼琴和作曲,在當時的德國,他可是和目前當紅的女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Julia Fischer)同樣受到重視,二人是年齡相當的少年小提琴新星。
1999年十五歲時,哈德利希被家裡農場的一場大火嚴重燒傷,緊急空運送到大城市醫療。這場意外使他超過一年無法拉琴,「或許就是因為這個體驗--我不知日後是否還能拉琴--現在的我更對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感恩,我真的試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這件事也使我了解音樂對我是多麼重要。」在復原後他這樣說。之後哈德利希進入馬斯康尼音樂院學習,畢業後再進入茱莉亞音樂院,隨名師Joel Smirnoff習琴。
2006年,哈德利希贏得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他知道自己準備好了,可以重返演奏舞台。2008年代替小提琴家拉赫林(Julian Rachlin),在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與洛杉磯愛樂合作演出。2010年代替齊奈德(Nikolaj Znaider)在韋爾山谷音樂節(Bravo! Vail Valley Music Festival)登台,完成紐約首演。熱身完畢,哈德利希自此開始以獨奏家身份和各大樂團合作,足跡遍及全球,包括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荷蘭、日本、北歐等地。
2006年贏得印第安納波利斯小提琴比賽的同時,哈德利希也獲得古典協奏曲和浪漫協奏曲最佳演奏獎,從這裡便可看出他所擅長的是古典和浪漫時期作品,尤其是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等作曲家。不過身為當代音樂家,又如此年輕,他也是當代作品的擁護和推廣者。2016年,哈德利希以法國二十世紀作曲家杜替由(Henri Dutilleux)的小提琴協奏曲錄音,榮獲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家。雖然晚了幾年,哈德利希終於在樂壇站穩腳步,而且在基本的古典和浪漫派作品外,他的曲目越來越廣,也獲得肯定。哈德利希目前使用的琴,是把1723年的史特拉底瓦里琴名為「Kiesewetter」,由芝加哥史特拉底瓦里協會借與使用。
本輯中哈德利希演奏兩首拿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和拉羅。一如諸多樂評所言,他的柴可夫斯基有著豐美的音色,音樂聽似中規中矩但內蘊熾熱,抒情中又憂傷又浪漫,真是拉到作曲家心裡去了。相對較「輕」的拉羅「西班牙交響曲」則是優雅而誘人。本輯簡單而言,就是弦樂雜誌The Strad的樂評:兩首協奏曲傑作的完美現場演出。(文/林皖昕。未經作者同意請勿局部或全部轉載本文。)
◆曲目:
1-3.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4-8. 拉羅Edouard Lalo:西班牙交響曲Symphonie espagnole Op.21,為小提琴與樂團
小提琴:奧古斯丁‧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
指揮:瓦西里.佩特連科Vasily Petrenko (1-3)
奧梅爾‧麥亞‧威爾貝爾Omer Meir Wellber (4-8)
樂團:倫敦愛樂
錄音:2016年2月24日 (1-3)、2015年4月17日 (4-8)
地點:倫敦皇家節慶廳
◆倫敦愛樂簡介
1932年由指揮家畢勤(Thomas Beecham)和沙堅特(Malcolm Sargent)創立的倫敦愛樂管弦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下簡稱LPO),是繼倫敦交響樂團與BBC交響樂團之後,與其三足鼎立的倫敦重要樂團,1932年十月七日在畢勤指揮下舉行創團第一場音樂會。緊接著十一月二十日在作曲家艾爾加親自指揮下演出其小提琴協奏曲,擔任小提琴獨奏的是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曼紐因。LPO有著輝煌的歷史,包括1956年在指揮包特率領下前往前蘇聯演出,創下英國樂團首例。1973年樂團四十週年樂季受邀至中國演奏,是第一個在中國演出的西方樂團。來到二十一世紀,2012年倫敦奧運205個參賽國的國歌也是由LPO演奏錄音,在奧運開幕和頒獎儀式上播放。LPO成立至今歷經十一位首席指揮(見附錄一),兩位創團指揮畢勤和包特分別是第一任與第四位,第六任海汀克任職十二年是最久的一位,他也帶領樂團首度造訪美國。1983年上任的鄧許泰特將LPO帶領到一個新的境界。話說鄧許泰特早在1977年九月二十六日便首度指揮LPO,演出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這是此曲在皇家節慶廳的首演。這個演出十分成功,大獲好評,一個樂團與指揮相互輝映的緊密關係於是開啟。1980年鄧許泰特獲聘為首席客席,1983年成為首席指揮,但因健康因素於1987年離職,獲頒為桂冠指揮。鄧許泰特之後陸續和LPO錄下多首馬勒交響曲,他和LPO的馬勒錄音也成為經典(鄧許泰特已於1998年病逝)。
LPO於1998年三月二十一日展開「Roots Classical Fusions」音樂會,跨足世界各類型音樂。此外,LPO在電影配樂上也小有名聲,其中最著名的錄音首推「阿拉伯的勞倫斯」和「魔戒三部曲」。
2005年倫敦愛樂創立了自己的錄音廠牌就叫「LPO」,以樂團的現場音樂會錄音為主,發行CD。2014年則發行了第一套LP,是現任首席尤若夫斯基指揮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LP編號為LPO-LP906)。據聞尤若夫斯基本身是位超級黑膠迷,這個自1980年代以來第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LP的發行,應該和他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文/林皖昕。未經作者同意請勿局部或全部轉載本文。)
◆附錄一:倫敦愛樂歷任首席指揮(未註明者即為英國籍指揮)
第一任:畢勤(Thomas Beecham,1932-39),創團者
第二任:烏克蘭指揮費斯托拉利(Anatole Fistoulari,1943-44,他是馬勒的女婿)
第三任:荷蘭指揮貝奴姆(Eduard van Beinum,1947-49)
第四任:包特(Adrian Boult,1950-58),創團者
第五任:普利查德(John Pritchard,1962-66)
第六任:海汀克(Bernard Haitink,1967-79)
第七任:匈牙利指揮蕭提(Georg Solti,1979-83)
第八任:德國指揮鄧許泰特(Klaus Tennstedt,1983-87)
第九任:奧地利指揮魏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ost,1990-96)
第十任:德國指揮馬舒(Kurt Masur,2000-07)
第十一任:俄國指揮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2007年至今),現任首席